7月26日早间,阿里连出两条公告,引发市场瞩目。
一是阿里巴巴申请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相关流程预计在今年(2022年)年底前完成。二是年报透露,7名此前或当下担任蚂蚁集团高管的人士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此举目的在于提升蚂蚁在治理方面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强化与主要股东阿里巴巴的隔离。
资本和权力向来是商业世界里的主角,两大变动同时发生在国内最大的商业体之中,不由得让人联想二者的关联。
对此,有投行人士对搜狐科技分析称:“二者并无关联。处在整改中的蚂蚁集团并不会对阿里双重主要上市产生影响。另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阿里双重主要上市进程也并无明确阻碍。”
从“二次上市”到“双重主要上市”
区别于阿里巴巴2019年11月在港股进行的“二次上市”,此次“双重主要上市”的流程更为复杂:“二次上市”可以豁免很多上市规则,但“双重主要上市”则与正常上市无异。双重主要上市公司会同时拥有在两个上市地的同等上市地位,如在其中一个上市地退市,并不影响在另一个上市地的上市地位。
目前,知乎、贝壳、小鹏、理想等多家中概股公司已经实现美国和香港的双重主要上市。与此同时,携程、百度、Bilibili等公司仍然是二次上市。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对媒体表示:“阿里这个举措能让阿里在美国退市的风险减至最低,能在港股市场上融资,扩大股东基础。”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在后续公开信中表示,这个决定的目的是希望阿里可以拥有更为广泛多元的投资者。据了解,双重上市完成后,阿里或将纳入港股通,进而内地投资者可以进行买卖。
与港股的两度“错付”、两次“牵手”
7月26日早间,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董事会已授权集团管理层向香港联交所提交申请,拟将香港新增为主要上市地。相关流程预计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未来,阿里巴巴在美国挂牌的存托股和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将可以继续互相转换。
实际上,阿里和香港市场经历过多次“露水情缘”。但最终,他们握紧了彼此伸过来的手。
2007年,阿里拆分B2B业务在港上市。投资人追捧叠加资本狂欢,上市当日股价便较发行价收涨159%,上市次日一度摸高至约40港元,是发行价的3倍。当时,阿里巴巴的市盈率一度超过300倍,风光无两。
互联网的造富运动在阿里这里被发扬到了极致。有媒体报道称,阿里上市后接近有1000名员工将成为百万富翁,而百度上市只有240位。
不过,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阿里巴巴在IPO 4个月后破发,股价震荡下跌,市场也开始骂声一片。在此期间,阿里与雅虎的矛盾也在公开化。2012年,阿里宣布以每股13.5港元——与发行价持平的价格私有化,于当年6月黯然退市。第一次的上市经历也让港股投资者“心灰意冷”。
两年后,2014年9月,阿里巴巴又开始筹谋上市。当时的阿里已经不同往昔,同时拥有淘宝、天猫、蚂蚁等豪华阵容。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首先考虑的目的地也是香港联交所,并开展了相关路演。但由于无法实现“同股不同权”等因素,阿里最终转赴纽交所上市,“旧情”败于现实。
奔赴美国上市的这段时间,阿里股价同样“跌宕起伏”。开盘暴涨,随后下探,又继续拉升。股价最高的2020年11月,阿里股价最多上涨至近320美元,是发行价68美元的近5倍,美股投资人也曾赚得“盆满钵满”。不过,自此之后,阿里便进入了漫长的下跌通道,股价最低曾下探至73美元,已经接近发行价。
2019年11月,阿里曾在香港“二次上市”,跨越12年,两者终于再次牵手。但由于反垄断处罚、蚂蚁暂停上市等重大事件的发生,留给投资人的也唯余失望。经历了不到一年的上涨后,港股的阿里巴巴股价最低已经来到82港元,不到发行价176港元的一半。
不过,相比于“二次上市”的流程简单、折价高,此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港股上市。
这是一项各取所需的交易,无论是对阿里巴巴还是对联交所。有业内人士表示,国际投资者将更多配置阿里港股,可能给港股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去年下半年以来,中概股加速回流,引发资本市场普遍关注。同时,阿里巴巴港股预计也将符合港股通资质,投资人也会更加多元化。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美股仍是阿里巴巴的主要交易地。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阿里巴巴集团股份于香港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约7亿美元,于美国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约32亿美元。
切割!蚂蚁高管退出阿里权力中心
与“双重主要上市”一同公布的,还有蚂蚁管理层不再担任阿里合伙人的消息。蚂蚁集团之外,从2022年5月31日起,阿里关联方人士均不再担任合伙人。
蚂蚁集团称,这是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的又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强化与主要股东阿里巴巴的隔离。相关人士分析称,蚂蚁高管不再担任合伙人,本质上增强了蚂蚁的独立性。
阿里的合伙人组织名为“湖畔帕特纳”,一直以来都是阿里“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合伙人制度自2010年7月起在阿里内部运行。特殊之处在于,合伙人可以通过提名简单多数(超过50%)董事会成员,进而掌握对公司的控制权,不需要根据股份的多少分配董事席位。
值得注意的是,马云和蔡崇信是阿里集团的永久合伙人,不需要受制于“三年换届”和“退休即退出”的规定,相关权力可行使至70岁。
在阿里集团内,合伙人的权力极大,但仍需遵从“一人一票”。此前,时任淘宝、天猫、阿里妈妈总裁的蒋凡曾因“桃色事件”被除名合伙人,在外界看来,他并无损失,但实际上,这意味着蒋凡远离了权力中心,并在短期内再难进入。
2014年纽交所上市时,阿里首次对外公布合伙人名单,共计27人,包括创始团队“十八罗汉”中的7人,内部培养的9人以及外部引进人才11人。此后,阿里合伙人人数最多膨胀至38人。
今年,阿里合伙人相较去年“大缩编”,共计减少9人,此前或当下与蚂蚁集团相关的人士多达7人。
其中,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CTO倪行军、首席人才官曾松柏、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翼捷、蚂蚁集团副总裁邵文澜、蚂蚁集团国际事业群总裁赵颖均退出阿里合伙人行列。除此之外,曾任蚂蚁集团CEO、现任阿里公益业务总裁的胡晓明也消失在名单中。
不过,曾任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现任阿里集团资深副总裁的邵晓锋,与曾任蚂蚁集团副总裁、现任阿里集团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的孙利军,仍出现在合伙人名单之上。
实际上,“切割”早见端倪。今年6月,阿里“十八罗汉”之一、阿里副首席人力官蒋芳不再担任蚂蚁集团非执行董事。与此同时,蚂蚁集团引入史美伦和杨小蕾担任独立董事,这一动作也被外界推测为距离蚂蚁整改结束更近一步。
史美伦现任香港交易所董事会主席等要职,她还曾受中央政府邀请,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被称为“是少有精通中港两地金融市场的精英”,有股市“铁娘子”的称号。杨小蕾则是恒丰银行独立董事。
自2020年11月被暂停IPO,蚂蚁集团整改已经超过1年8个月。近段时间,关于蚂蚁重启上市的报道也常见诸报端,不过,证监会及蚂蚁集团方面均予以否认。
整改期间,根据推测,蚂蚁在2021年经营利润约400亿元,扣除海外投资收益后,蚂蚁在2021年经营利润同比下降或超过20%。
蚂蚁再度成为“大象”仍需时日,阿里这座“动物园”的发展也难言顺利。不过,我们仍可以从资本市场看出大家对这两个“大动作”的态度:今日港股开盘,阿里最高涨超6.5%,截至收盘,阿里收涨4.82%。